余华出席“第五届京师南国文学论坛”系列活动



原题:余华、东西等一众大咖来啦!在南国北师共襄这场文学盛宴!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微信公众号

2024110323:56北京

“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激活某个时期的某个经历,

也会激活更多时期的更多经历。

一个阅读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阅读,

激活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

这时候阅读就会诞生另外一个世界,

出现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力的长度。

——余华


金秋如画,丹桂飘香,一场文学盛宴在南国北师开启。112日—3日,“第五届京师南国文学论坛”系列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办,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等文坛大咖亲临现场,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及珠海市民共享文学之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文理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领衔的数十位著名作家、批评家、编辑、青年作家出席了本次活动。本届论坛不仅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师生,还首次向珠海市民开放了部分名额,在珠海校区内外取得热烈反响。



01余华领衔名家阵容,共议写作之道


余华,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活着》《兄弟》《许三观卖 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2022年)等多种奖项。



讲座回顾

112日下午,系列活动首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耘楼A111报告厅拉开帷幕。本场为中文创意写作专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先生主持,主题为“文学教育何以有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文理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参加讨论的嘉宾还有十多位著名作家、批评家和文学编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培养出来的几位青年作家和多名在读博士生。

余华就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和写作教学等话题发表了独到见解,对青年作家的作品给出了评论和建议。其宏阔视野、睿智观点及幽默语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马丁颜、赵瑞华、叶昕昀、周婉京、武茳虹、李晓博、祁清玉、史玥琦、程舒颖等九位青年作家分别分享了自己亲身的写作经验和对创意写作的思考,强调了正规文学教育对增进审美修养的重要性,讲述了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导师的指导对提升创作水平起到的巨大作用。

余华与青年作家互动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张清华主任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建立了驻校作家制度,于2014年开始在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下招收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探索学术、创作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2023年,教育部正式把中文创意写作列入二级学科,这既是对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的肯定,也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西、洪治纲、高玉、李遇春、张均、杨辉、赵雷、张涛、刘聪、赵坤等十位著名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结合国内写作课程与文学生态的现状,对余华的观点给出了精彩的评议。同学们积极提问,频频与大咖互动,现场金句频出,气氛热烈。

112日晚间,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耘楼A111报告厅举办。余华主讲写作课,题为“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契诃夫的《万卡》和拉克司奈斯的《青鱼》”。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作了开场致辞。韦蔚指出,珠海校区自建立以来,始终秉承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文脉,积极推动南北联动,加强中文学科的互动交流。未来将通过南北校区进一步的密切合作,将优质的文学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带到更多的课堂,打造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推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走向国际化不懈努力。她对在此次活动中付出努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期待余华教授和青年作家们不断推出新的力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主持此次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文理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参加讨论的嘉宾还有十多位著名作家、批评家和文学编辑,以及几位青年作家和多名在读博士生。王立军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开创了中国创意写作课程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招生已届十年,学术、创作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日渐完善,未来还将在珠海校区招收创意写作硕士,并启动博士生培养。

余华以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万卡》和冰岛作家拉克司奈斯的《青鱼》这两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为中心,对九岁男孩的万卡与九十岁的老妇卡达的“委屈”做了别出心裁的并置,从中产生关于写作本身的种种思考。余华指出,这两篇小说看似短小单薄,但小说家的技巧却能曲尽其妙,通过叙述上的精巧安排,把每一个情节都写到尽头,让简短的小说拥有了交响曲般的宏伟。万卡和卡达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九岁和九十岁的委屈,两者对应着委屈的起始和尽头,其间正是委屈的留白。万卡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卡达只有已知的过去而没有未来。对于委屈的中间状态,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委屈来理解,这是文学留给我们的无限的遐想的空间。

余华主讲写作课

余华的阅读细致入微,讲解风趣幽默,引起现场阵阵欢笑与掌声。在场的同学们踊跃提问,余华也一一回应,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学子提问

1、文学并不是只有“委屈”这一个特点,同样它也有很热烈的表达方式。例如郭沫若先生的创作都是一种很热烈的表达。请问您如何看待文学中的含蓄与热烈这两种表达方式?

余华:文学中既有委屈也有不委屈,既有热烈的情感也有不热烈的情感。郭沫若过于热烈,我认为热烈得有点过分,不真实。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得根据不同的作品来:有些作品它需要的是一种热烈,有些作品它需要的是一种冷静,这都是风格。

我记得当时祁清玉和赵瑞华面试时,我和莫言面试招生她们时,赵瑞华谈到了她自己小说的“节约”,如何“节约”,她讲得非常好。我问她一个问题,“你认为莫言的《生死疲劳》是否‘浪费’”?当时由于特殊情况,我们只是视频面试,而非面对面的面试。我原本以为赵瑞华是装糊涂,结果她确实没有听得太清楚,她说是有点儿“浪费”。我说不是有点儿“浪费”,而是很“浪费”!莎士比亚也很“浪费”。“浪费”是一种风格,“节约”也是一种风格。但是反过来,契诃夫的戏剧就是非常的“节约”,尤金·奥尼尔也很“节约”,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就很“浪费”。所以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世界上有多少事物,文学就有多少风格,不能一概而论。


2、您的作品中很多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在《活着》中感受主人公的最后的萧瑟和孤独,《文城》中有人质被土匪围剿的时候,被割掉了耳朵,失去了平衡,有很多有趣的情景或者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情节。请问余华老师,哪个情节的创作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您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余华我不太喜欢举我自己的例子,但是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时候会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这些年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从欧美包括日本和韩国,基本上是女作家占领主流。今天我还在说,他们都说韩国的电影好,韩国的小说不行,文学不行,但其实韩国的文学是很强的。如果韩国没有一个强的文学,那韩国就不会有一个强的电影。

韩江,我当年就读过她的《素食者》,后来又读了她的那本《不做告别》。韩江是一个好作家,她能够把自己的短处变成长处。她不是一个非常会写故事的作家,你看她的《素食者》字数那么少,才一百七八十页,而且其中的故事其实是由三个人来讲述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才把这个故事写完,而在《不做告别》里面,她写得就更散了:这就是为什么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说她的作品是“散文”的原因。但是,她写的细节有好多真的是令人难忘,而且她的人物写得很生动,写得很深入,而且她有时候把细节写得很狠。我刚才赞扬拉克司奈斯是一位“能把情节用到尽头”的作家,那么韩江就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作家。

《不做告别》写的是关于济州岛大屠杀的故事,其中一个最好的细节就是一位母亲临死前,还把自己的手指伸到女儿嘴里供她吸血,她觉得女儿还能活下来。书中写到,这位母亲的孩子临死之前,突然像吸奶一样吸她的血,这让她“幸福得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书中的原文。这个细节是很惊人的,就凭这个细节的运用,我认为韩江是个好作家。

所以,如果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好的东西就是这样,细节很重要。我没法举我自己的例子,但是我可以举其他作家的例子。

3、我注意到,前段时间,根据您的小说《古典爱情》改编的话剧已经在北京校区开演了,我听说《古典爱情》话剧可能会考虑在各高校进行巡演,请问有没有机会来到珠海校区巡演?


余华《古典爱情》话剧巡演当然会考虑我们珠海校区。

02“先锋文学的今天和未来”学术研讨会

113日上午,系列活动的第四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同时进行。本场活动为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先锋文学的今天和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主持此次学术研讨,余华等二十余位作家、批评家参与讨论。


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场学术讨论会围绕“先锋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先锋文学”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文坛掀起的一股文**流。进入21世纪之后,“先锋文学”仍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与会嘉宾们围绕“先锋文学”在思想和技巧上的特征、“先锋文学”的历史与制度规定、“先锋文学”的影响与流变等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论辩,青年作家们也结合亲身经验,述说余华、苏童等前辈的“先锋文学”创作对他们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张清华教授在会议最后进行总结陈词,本次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京师南国文学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珠海校区召集的文学论坛,自2019年至今已举办五届。莫言、欧阳江河、毕飞宇、叶兆言、西川、李洱、艾伟等知名作家曾先后受邀参与论坛,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分享文学感悟,开拓文学前沿。本届“京师南国文学论坛”以余华领衔的豪华阵容,不仅集中展示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的丰硕成果,激发了师生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与向往,更提升了珠海特区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市民文学素养,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文理学院中文系

统筹|王薇王晗左景武艾李杰樊宁

文案|张千可展鸥张楚涵蒋函娱胡芳媛

图像丨马骁胡源吴闯崔孟丹袁江琳杨云飞

编辑丨陶欢

审核丨新闻中心文理学院中文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