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胜利》:一场关于婚姻与自我的深刻探寻


原题:余华写的《女人的胜利》这本书是一场关于婚姻与自我的深刻探寻


作者:墨科晨

来源:“艺术刊物”微信公众号

20241222


一、书籍简介

《女人的胜利》是余华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于202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出品方为读客文化。

这部作品集汇聚了余华十三篇短篇小说佳作,像《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其中还包含了首次收录出版的《明天就出来》。在这些故事里,余华将生活中的无奈与荒诞一一展现开来。他用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模样,让我们看到平凡日子里那些让人无奈的琐碎、那些看似荒诞却又真实存在的情节。可同时,余华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赋予了作品化解苦闷生活的强大力量,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同身受地体会生活的不易,又能在那些幽默的表述中会心一笑,仿佛从苦闷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

余华自己曾表示,这是他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贴近的作品。这种贴近,或许会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所写的很多场景、人物心理等,都似曾相识,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经历过的。然而,它也可能会令人不安,毕竟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那些被撕开的现实的“伤口”,赤 裸裸地摆在眼前时,难免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中无奈、坎坷的记忆和感受。就如同余华所说,生活是那么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充满着复杂的情绪和矛盾的交织。

随着创作的沉淀,余华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生活的烟火气息愈发明确,就好像一个逐渐成熟的人,不再回避,而是开始勇敢地直面现实,把生活最本真的样子通过文字呈现给广大读者,让我们随着书中的故事,去重新审视生活,感受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刻意回避的点点滴滴。


二、作者简介

余华,19604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浙江海盐县人,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浙江师范大学下辖的余华创作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

他的童年经历对其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1971年时,余华全家搬迁到父亲工作的海盐县医院职工宿舍居住,而宿舍对面就是医院太平间,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他目睹了众多病人的生死离别,那些生离死别的场景、医院里的人间百态,都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记忆之中,成为了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1977年夏天,余华中学毕业,随后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遗憾的是,他最终落榜了。不过在1978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他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成为了一名牙科医生。但余华内心并不喜欢牙医这个职业,他向往着更具文学性、更自由的创作工作,当时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看着文化馆工作人员不用坐班的惬意状态,余华萌生出了辞职进入文化馆的想法,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写作,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31月,余华在《西湖》杂志的第一期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第一宿舍》,这一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他正式走进了中国当代文坛。

此后,余华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他凭借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四年后,他发表了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初步展现出了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特征,是他创作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随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短篇小说的发表,更是凭借其中“暴力” 的场景描写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由此确立了余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作为先锋派作家的重要地位。

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余华同样佳作频出。1991年,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次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活着》,更是深受读者喜爱,自出版后一直保持着每年约十万册的销量,成为了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1998年开始,余华进入了一段以写作散文、随笔、论文为 “主业” 的时期,不过他并未停止小说创作的脚步,2005年,长篇小说《兄弟》问世,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较大关注,《世界报》称赞《兄弟》“这本小说催生了一个新的余华”。

余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他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善于通过描写暴力和血腥的场景,去暴露人性之恶,挖掘人性深处的复杂与真实,让读者在震撼之中对生活、对人性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正因如此,他在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力,还凭借多部小说荣获了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悬念句子奖”“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等诸多颇具分量的奖项。作家莫言赞誉余华是 “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美国评论家莫琳・科里根也高度称誉他为 “中国的狄更斯”。


三、书籍目录


女人的胜利

蹦蹦跳跳的游戏

我为什么要结婚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明天就出来

河边的错误

古典爱情

战栗

鲜血梅花

一九八六年

四月三日事件

世事如烟

难逃劫数

黄昏里的男孩

现实一种


本书共收录了上述十五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佳作呈现出生活里的无奈与荒诞,同时也展现了余华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独特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四、读完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


婚姻里太卑微的女人,过不好这一生

在《女人的胜利》中,林红的经历可谓是给众多女性敲响了一记警钟。她和丈夫李汉林结婚多年,生活原本平淡如水,然而一次偶然,她发现了丈夫出轨的秘密,这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林红拿着那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丈夫办公桌抽屉,看到另一个女人的照片、信件以及电话号码时,她的世界崩塌了。冲动之下,她打电话大骂第三者,又向丈夫的朋友宣告此事,可得到的却是冷漠与无视。回想婚后的日子,她为了丈夫,一次次推掉朋友的邀约,生活重心全围绕着丈夫转,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她全心全意地付出,换来的却是这般辜负与背叛。

现实生活中,像林红这样的女性并不在少数。很多人一旦步入婚姻,就将丈夫当作生活的全部,为婚姻燃烧自我、竭力付出。就如《人间失格》里所说:“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会增加不被珍惜的概率。” 过度迎合往往换不回真心,只会让自己的自尊被削弱,价值被淡化,最终沦为任由对方操控的傀儡,在这样的状态下,离真正的幸福只会越来越远。

一味放低自己,终会被不幸的婚姻吞噬

林红在经历最初的震惊与痛苦后,向朋友沈宁哭诉,沈宁建议她要强硬地惩罚丈夫,不要心软。于是林红与丈夫陷入了沉默的拉锯战,表面上丈夫似乎夹着尾巴做人,可实际上毫无悔过之心。

随着时间推移,林红的愤怒渐渐演变为不安,她开始向丈夫示好,试图唤起对方的愧疚之情,可换来的却是丈夫变本加厉地伤害。正如心理学家张德芬所说:“人与人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很多女性进入婚姻后,不自觉地放低自己,选择无原则妥协和无底线隐忍,总以为这样能博取对方的感动,让对方回心转意,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她们在该争取权益的时候退缩,在该强势应对的时候软弱,久而久之,在婚姻中的地位愈发被动,也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婚姻之外

林红的这段经历给所有女人提了个醒,婚姻其实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当一个人爱到失去自我时,反而会与幸福渐行渐远。真正属于女人的幸福,常常来自婚姻之外。

女人应该保持自我,拥有自己的生活、事业、兴趣爱好以及朋友圈子,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婚姻上。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生活,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和强大,不至于在婚姻出现问题时,感觉失去了整个世界。比如,有的女性在婚后依然坚持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即使婚姻遇到波折,她们也能从这些外部的生活元素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总之,余华的《女人的胜利》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婚姻中的无奈与荒诞,以及女性在婚姻中容易陷入的困境。这本书让我们深刻思考婚姻与自我的关系,提醒我们在婚姻中要保持独立和自尊,不要失去自我,如此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