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2024年08月19日 20:04 江苏
在中国文坛中,有这样一个作家,有人因为他写的文字哭,也有人因为他一两句话就大笑。他写最沉重的严肃文学,国人难言的苦难,却过自洽的生活,再把痛苦都讲成笑话。你可能听过他的各种故事——曾经是牙医,因为觉得口腔“是世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产生了想成为作家的愿望,而这个愿望来得也简单,不过是因为天天看到“文化馆的人在大街上晃”。于是这个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和其他那个年纪的年轻人一样,无数次被主流拒之门外,终于坚持了下来,写出了《活着》《兄弟》《许三观卖 血记》等刻在中国文坛历史上的作品。
这个人就是作家余华。近几年,因为“潦草小狗”梗和幽默的采访回答,余华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
今天小薇和大家聊一聊网友眼中的作家余华,以及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余华?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6年的某个冬夜,还是牙医的余华从县卫生所下班回家。这一天晚上,他读书时意外翻到了卡夫卡,瞬间被其作品的荒诞击中。他再也按捺不住,提笔就开始构思一篇荒诞小说,并将其投给了《北京文学》。只可惜没过几天,主编就回复道:“结尾太阴暗了!你能不能光明点?”余华赶忙回信:“只要能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改光明!”就这样,业余写作五年的余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篇上稿。
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最初的时候余华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余华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余华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从家道中落到亲人相继离世,每一次打击都足以让人崩溃。但余华并没有让故事沉浸在绝望之中,而是通过福贵的坚韧与乐观,展现了一种在苦难中寻找生命意义的力量。书中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振聋发聩,是对人生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目的并非追求外在的物质或名望,而是在于体验生命的过程,珍惜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对生活的坚持和热爱。正如余华自己所说:“文学的力量在于真实性和可信度。”
余华是一位以独有的叙事风格来展现人生哲理的作者。而他本人也是经常因为自己“潦草”的性格和幽默的采访回答受到广泛关注。当被问起自己成为作家的原因,余华回答说:“写小说是因为不想当牙医,不想上班,想睡懒觉。”这个和“文学”毫不沾边的回答和大众心目中严肃的文学作家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位书迷顶着一双哭肿的眼睛去了余华的签售会,问他如何平衡创作和生活中的情绪。他洒脱地说:“累了就休息。”让余华爆火的“潦草小狗”梗,是因为他的一张发型中分、表情略显严肃的照片和网络上一只小狗的照片看上去别无二致。在韩国延世大学举办讲座时,他回应了现场关于“潦草小狗”的提问,“我是接受这样的形象的”,穿了西装的他自己调侃:“今天是穿了西装的‘潦草小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华总能在不经意间,说出令人捧腹大笑的精辟段子。在谈到人生的无奈时,余华也能以最轻柔的言语,点醒那些身处迷茫的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无论是授课还是在文学创作中,他都密切关注着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环境。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句话:“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余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旷野固然是目标,但轨道是到达旷野的必由之路。“我觉得没有轨道,你是到不了旷野的……我们之所以走上轨道,最重要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去旷野。”
随着与之相关的网络热梗出现,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喜爱。并被称为当代年轻人的知心“小狗”。他用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幽默的话语治愈了许多正在奋斗和迷茫的人们。
而事实上,余华真的用言语作针线,缝补读者残缺的信念亦或破碎的心灵。在余华眼中,能摸鱼的都是有本事的年轻人;在他笔下,内耗不是坏事,而是年轻人在找自己的出路。他像是一个温柔的长者,他不会站在高处对别人说“你不行”,而是带着理解与接纳,包容着年轻人。
回答开头的疑问,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余华?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但总有那么一些人,用他们的笔触,温柔地触碰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余华便是这样一位用文字编织梦境与现实的魔术师。他的文字,既潦草又细腻,既直白又深邃,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引领我们穿越生活的荒原,寻找生命的意义。
余华的外表和内在都在年轻人的心里完成了叙述的统一,他顶着潦草小狗毫无攻击性的外表,说着和年轻人掏心窝子的话,代替东亚家长源源不断地输出情绪价值,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搭子。面对流动的现实,他总是谦逊而积极。在捕捉到当代年轻人的黑眼圈和发疯瞬间后,说“这是情绪不受控制地自我放大,不要觉得我已经走投无路了,可能只是一种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你的人生进入了死胡同。”之前,他懂得那一代人的苦难;现在,他也懂年轻人的挣扎。
余华曾说:“我当年努力地写小说,就是为了让我过上一种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小薇想,要想“躺平”,必须先奋斗。毕竟,没有柴米油盐,谈何诗和远方。你要想有日后的花团锦簇,就必得先熬一段无人问津的种花时光。你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不为生计发愁,就必得先攒够足够的实力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