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传奇:余华作品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原标题:三月二十六日事件:余华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

2023年03月28日 08:40

3月26日下午13点30分,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主办的“现实与传奇:余华作品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讨 第一场:文学与白日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主持第一场主题研讨“文学与白日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的发言围绕“余华和我们的文学生活”展开,他指出余华具有双重“当代性”,而“不合时宜、凝视黑暗”是余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同代作家的精神意义,他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写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困境。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认为余华的反讽和矛盾背后是不可救药的温情主义,他用“愤世嫉俗、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痛彻心肺”概括余华的文学创作,认为余华总能守住温情的底线,这也是文学的底线。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洪治纲则从余华早期创作出发,介绍了余华创作中不变的三大特色。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从音乐家的角度,结合宁波方言探讨余华创作中的艺术特点,认为余华创作中的变与不变对应的正是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翔将《在细雨中呼喊》《文城》视为世纪的陵谷,将《活着》《兄弟》定义为世纪的涓流,实现了共时阅读与历时阅读的结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丽敏以“千钧一发”来定位余华创作中历史叙事的可能与限度,以《活着》中的福贵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作品接近福克纳的模式。

讨 第二场:先锋及其不满

第二场研讨围绕“先锋及其不满”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从《活着》这部作品不同时期的5篇序言出发,重新发掘八九十年代之交《活着》中所体现的文学密码,并由此找到文学本身的创造性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项静对余华作品展开读者接受分析,并将《活着》与《平凡的世界》进行对比,认为《平凡的世界》更多体现为一种上升时期的激情而振奋的隐喻,而《活着》则内蕴一种停滞期的情绪价值与女性主义思索。

《文学评论》编辑部编辑罗雅琳聚焦余华最新作品《文城》,指出这部新作解读的混杂性背后是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文学和现实在细节上实现了黏合,背后所涉乃是大时代的礼崩乐坏。《文城》在小说套路的意义上消解了铁血英雄的万丈豪情,留下了升斗小民所艰难维系乃至用生命去成全的情意。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锐杰认为“文城”或可被理解为一种元小说式的指涉,即文字编织的城市,但不同于以往先锋派式的文字编织,北方的现实强势侵入了南方的想象中。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康从余华的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出发,探讨余华与作为精神史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余华引述了瓦雷里,瓦雷里的精神史概念强调形式,而精神的历史就是阅读者的阅读史,在这个意义上余华个人的文学史具有公共的文学史涵义,余华的精神史包括两个维度——形式史与阅读史,这构成了进入文学史阅读的两个途径。


圆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康主持。洪治纲、罗岗、文贵良、孙晓忠、张翔、董丽敏、黄平、李蔚超、罗雅琳、罗萌、陈琦、丁雄飞等参与圆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学术经验,围绕先锋文学、余华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研讨会接近尾声,余华闭幕致辞。余华认为评论家和读者在一本书出版后能给予自己很多对作品的新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对整场研讨会做了简短回顾,与余华就创作与生活等方面展开对话。

文|张倩倩

图|李欣蔚王欣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