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研究》(Studies ofYuHua)是由国家级教学团队、浙江省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hth官方 共同主办,国家级人才高玉教授主编的系列学术辑刊。
本刊每年出版两辑(每辑文稿约30万字),主要刊发余华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如先锋文学、浙江现当代文学等)的优秀成果。请国内外研究者踊跃赐稿,共同助推余华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来稿说明:
1.为响应环保及提高审稿效率,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来稿,来稿请发送至《余华研究》编辑部工作邮箱:yuhuayanjiu2007@163.com。邮件主题请以“单位 姓名:《论文篇名》”命名,并将word格式的文稿作为附件提交。
2.来稿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来稿为原创,非一稿多投、多发,不涉及保密及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若出现上述问题,有关责任由作者自负,与本刊无关。
3.本刊有权对来稿内容予以删改,如作者不同意删改,请在来稿注明。
4.来稿一经采用,即表示作者同意授权我刊编辑部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该作品著作权中的纸介质和数字化制品形式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上述权利的许可使用权。作者本人可以在后续作品中引用该作品或将其汇编在非期刊类文集中,但需注明该作品首次发表于我刊,并将该作品后续使用情况告知编辑部备案。若对此条有异议,须在稿件刊发前向编辑部特别声明。
5.论文字数一般1万字左右为宜,演讲、访谈、年谱年表、研究综述、会议综述、书评、特约稿件及专栏稿件等可不受字数限制。
6.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2个月后如未接到审阅结果,投稿人可自行处理。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7.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论文刊发后向作者寄赠样刊两本。
编辑体例:
1.来稿请按中文篇名、作者姓名、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项目信息(非必有)、正文及脚注、通联信息的顺序编排。
2.来稿一律请以Microsoft Word格式提供,全文统一用1.25倍行距。
3.中文篇名居中,四号黑体,段前段后各0.5行。如论文篇名有副标题,副标题应另起一行并居右,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各0.5行。
4.作者姓名居右,小四号楷体,段前段后各1行。
5.“内容提要”四个字,前面空两字符,后面加冒号,小四号黑体。内容提要正文用小四号仿宋,应能反映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字数不宜过短或过长,在300字左右为宜。
6.“关键词”三个字,前面空两字符,后面加冒号,小四号黑体。关键词正文用小四号仿宋。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关键词数量3-5个为宜。
7.“作者简介”四个字,前面空两字符,后面加冒号,小四号黑体。作者信息用小四号仿宋,由作者姓名、身份、工作单位、邮编、电子邮箱等主要信息构成。
8.“项目信息”四个字,前面空两字符,后面加冒号,小四号黑体。如果论文是地厅级以上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另起一段标注课题具体级别、名称及项目编号。
9.论文正文及标点请采用小四号宋体排版,数字和外文一律用小四号新罗马字体(Times New Roman)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10.注释性内容全部以圆圈脚注形式标注,用1.2倍行距,不用尾注或夹注等形式。悬挂缩进2字符,每页脚注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所有脚注中的文献来源当为原始文献,不得转引自其它论文中的文献。
注释具体格式为:
A、著作类:作者、著作名、出版社及版次、页码。
如:① 余华:《音乐的叙述》,《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B、期刊论文类:作者、文章名、出处及期次。
如:① 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C、译著类:国别、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如:①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11.作者地址及邮箱、手机号等通联信息,应置于文章最末标注,以便届时邮寄样刊。
编辑体例(格式要求)亦可见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