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天花板!强推20部余华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



中国文学的天花板!强推20部余华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


小书呆读书纪 2023-02-16 06:00



余华,当今中国文坛的顶流作家。

但是,余华并不是科班出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乡村牙医。

经历了近5年的枯燥生活以后,余华说,患者的口腔里没有风景。

于是,余华从头开始,走向了自己最喜爱的写作。

就这样,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就此冉冉升起。

本期书单关键词:【余华书单】,20部余华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



1《活着》



一个微小的个人,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却依旧闪耀着小人物坚韧与顽强。

《活着》的主角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赌光了家业。

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患病去世,福贵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几经波折回到家中,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但是,福贵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2《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活着”。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但凡有一点活路,都不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卖血。

卖血,几乎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最后的生存方式。

但是,在许三观的故事里,他却先后卖血12次。

每次卖血,许三观都有必须卖的理由。

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卑微与温情。


3《兄弟》



如果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透露着生存的些许希望的话,那《兄弟》可是彻彻底底的绝望。

余华在故事里,用一对兄弟的无常人生,掀开了人性之中令人胆寒的恶。

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弟,因为女人,变得势同水火、形同陌路。

在充满绝望的故事里,时刻提醒我们道德的力量。


4《文城》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在《文城》中,继承父业的林祥福,本来家底殷实,日子有滋有味,却因一个文城来的女子小美而着迷。

面对小美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林祥福在军阀混战、匪祸不断、民不聊生的清末乱世,毅然选择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去文城寻找小美。

余华擅长书写苦难,讲述个体与残酷命运对峙的悲剧,偏偏又赋予这种苦难与悲剧一种温情和暖意。



5《第七天》




第七天,在世俗社会也叫“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书如起名,《第七天》描写就是主角杨飞去世的头七期间的阴间遭遇。

在这七天内,杨飞遇到现实社会中因为形形色色原因死去的人。

有的被强制拆迁逼死,有的卖肾感染病故,有的因为感情原因负气自杀,甚至还有冤屈被判死刑的人。

小说的阴间,也是现实的翻版。

处处交织着着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6《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完全没有华丽辞藻,却能够渲染一个华丽的气氛。

《在细雨中呼喊》中,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恢弘叙事,但在平淡如水的农村社会,依然有诉不完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一个生父母不爱、亲兄弟不喜的少年孙光林,在一次次被排挤孤立却又坚强站起,最终与生活和解的故事。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柔了。

孙光林在细雨中呼唤亲情、友情的模样,像极了在茫然无措中,渴望着温暖的我们。

或许只有经受住孤独的侵蚀,我们才能才能变得真正强大。



7《现实一种》



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却一步步变得疯狂,甚至相互虐杀。

尤其是4岁的哥哥,竟然对摇篮里的弟弟疯狂虐待。

拧脸蛋、扇弟耳光,卡喉咙,直到最后残忍地把弟弟摔死。

这种恐怖的感觉,让我们看完仿佛掉进了人性的深渊里,即使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



8《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用最平实无华的文字,淋漓尽致而深刻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对于《黄昏里的男孩》,我们既可以把它当小说看,因为有些离奇的情节超出了现实的框架。

同时,也可以把它当成寓言来看,因为有些黑色幽默不动声色间就完成了绝佳的讽刺。

有时候,让人感觉滑稽可笑,难以置信。

有时候,又让人看了觉得崩溃,仿佛自己就身在其中。



9《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是余华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余华自己说,我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这本杂文集中,余华一如既往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着现实的矛盾,以戏谑的笔锋刺破了生活的绚烂泡沫。



10《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收录了余华早期的中短篇小说。

在故事里,余华罕见地使用武侠、传奇的故事形式。

相对无奈的现实而言,在荒诞之中带着悲凉,无稽之中蕴藏宿命,甚至还多了一分奇幻色彩。



11《世事如烟》



余华虽然起点不高、资历也不深,但是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

《世事如烟》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可以说充分展现了余华作品的进阶与蜕变。

就连余华自己也说,《世事如烟》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往事,是我年轻时曾经有过的梦幻迷离的生活。



12《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是余华的杂文随笔。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随笔有点像今天的长微博。

读起来就像是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与你侃侃而谈,分享过来人的人生经历。

啰里啰嗦的感想里,处处闪耀着真诚的智慧结晶。



13《我胆小如鼠》



我胆小如鼠,但我勤奋工作,我诚实,我富于同情心。

而他们胆子很大,但他们懒惰,他们欺骗,他们冷漠。

但是,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圈子里,他们赢了,而我失败了。

尽管的余华短篇小说有些晦涩、有点意识流,但是却比长篇更深刻,更有猝不及防的思想冲击。



14《战栗》



《战栗》,收录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

第一篇《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反复无常。

第二篇《一个地主的死》,则是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人生。

第三篇《战栗》,讲述了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

虽有荒诞不羁,但是都是来源于现实。



15《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一生一样。

所以,余华专门出了一部阅读随笔文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书中记录了余华阅读大师经典作品时的感受,川端康成、卡夫卡、契科夫等等。



16《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余华是懂音乐的,这里的影响是积极的。

因为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高度相似。

它们都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传递着情感的喜怒哀乐。

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17《四月三日事件》



余华从1986年到2018年,30多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合集。

从《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到《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战栗》等等,这些作品积累起来,就是余华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虽然岁月会使早年那些故事变得不清,但是每一次重新阅读,都有新的体验。



18《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一部非常好读的余华杂文集。

读起来就像一个人就坐在我们对面,跟我们话家常一样轻松。

其实文艺作品的闪光点就在于此,不是在烟花盛宴中创造让人炫目的光彩,而是在微小之处脱颖而出。



19《文学或者音乐》



余华关于文学和音乐的38篇随笔,收录内容与其他作品集类似。



20《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从1986年到2017年创作至今的短篇小说集,一共21篇,是余华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短篇小说全编。


余华说,多年后重读鲁迅,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

因为鲁迅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让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

余华的文字也是如此,一两句话、三五行字,就能触动我们的内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