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宝到余华,嘉兴小说家代有贤人



从干宝到余华,嘉兴小说家代有贤人


周伟达 和平路口 2023-04-08 23:26


有一个“城沦为湖”的故事,说的是有由拳县,放到今天大概就是在浙江嘉兴南的地方。秦始皇时有童谣唱:“城门有血,城将陷没为湖。”有个老妇人听到歌谣后,天天去城门那里偷看。守卫城门的将士要捆她,她就把这首童谣说了出来。之后将士把狗血涂在了城门了,老妇人看到血后赶紧跑掉了。突然之间大水就涨了起来,就要淹没县城了。主簿派主管府吏去报告县令,县令对前来报告者说道:“你怎么变成鱼的样子了?”主管说:“县令你也变成鱼了。”于是,县城就真的沦陷为湖了。

这则故事出自《搜神记》,作者是干宝,东晋文学家,被称为“中国志怪小说鼻祖”。干宝本来出生于河南新蔡,后随父迁居灵泉乡(今嘉兴海盐、海宁交界处)。用今天的话来说,干宝是新嘉兴人。

为何干宝擅写志怪故事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大致论述道,干宝天生喜欢阴阳术数,受父亲的婢女死而复生、兄长气绝过了几天又苏醒这两件事影响,除了写神祇灵异人物变化之外,还写神仙五行等内容。干宝所撰的这部《搜神记》影响颇巨,比如关汉卿《窦娥冤》取材于《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汤显祖《邯郸记》取材于《搜神记》的《玉枕梦》,鲁迅小说《铸剑》也改编自《搜神记》中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宝之后,嘉兴小说家代有贤人。

宋代鲁应龙的《闲窗括异志》,融神怪之事与地方史料于一炉。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集朝廷典章及市井掌故于一体。明代钓鸳湖客的话本小说《鸳渚志余·雪窗谈异》以嘉兴人物故实为题材写成28篇。明末清初张匀(一说张劭)所著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玉娇梨》,还被译作外文,传至欧洲。同期的徐震的《女才子书》等小说,以婚姻故事对私奔、再嫁、一夫多妻等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思索。

步入现代,凡提文学,大概绕不现代文学史上那句“鲁郭茅巴老曹”,其中嘉兴小说家尤为闪光,六席中占据二席,茅盾是地地道道的嘉兴(乌镇)人,巴金则是祖籍嘉兴(塘汇)。


茅盾是现代小说史上无比耀眼的一颗星。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描绘了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幻灭、动摇、追求的心路历程。《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江南水乡传统地主与新兴资产阶级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全面反映了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特征。

在长篇小说领域,茅盾的《子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瞿秋白评价:“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认为:“在世界上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像茅盾那样的一贯紧密地与当时的现实以及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事件联系起来。茅盾的作品绝大多数取材于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在他的同时代人头脑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还没有消失时,他已经将其融合到艺术作品中去了。”

作为小说编辑的茅盾同样优秀,早期他主编《小说月报》,聚拢了一批优秀小说家,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进步,中年时期在《人民文学》撰写《谈最近的短篇小说》,鼓励茹志鹃、王愿坚等青年小说家,晚年将25万元稿费捐出成立长篇小说文艺奖(后取名为茅盾文学奖),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创作。


巴金的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以小说的方式推动了对现代知识青年的启蒙,其中小说《家》中思想新潮、追求进步的“觉慧”更是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反抗封建的青年形象代表。

1923年和1924年,巴金先后两次与三哥李尧林来嘉兴祭扫李家祠堂,并写下《塘汇李家祠堂》一文。当巴金来到“梦想的嘉兴祠堂”,站在即便破败的祠堂,祖籍地三个字也终于落定,那般具体而微,堆着碎瓦的地、漏的屋顶、生满尘埃的玻璃窗,便都是所谓寻根的“根之存在”。这李家祠堂曾在河塘交汇之处,而这片富饶土地上流淌的文脉,从古至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就包括群星璀璨的小说家。


海宁女作家陈学昭著有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南风的梦》《春茶》、短篇小说集《新柜中缘》等,其中以《工作着是美丽的》最广为人知,书名更是成为了流行口号,小说叙述了女青年李珊裳的个人命运汇入时代洪流,笃定“只要生活着,工作着,总是美丽的”的信念,最终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其积极向上的基调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对陈学昭,毛泽东主席评价:“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作家丁玲则说:“你年轻就如一枝早熟的春兰,峭然挺立在石山上。闲花野草可以趁春风灿烂一时,而你却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于晚秋。”


在嘉兴小说家阵容中,有一位仿若塔外之人,可谓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武林文宗”,他就是海宁查良镛,而他更为世人知晓的是笔名“金庸”。

金庸从1955年到1972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除《越女剑》外,其余作品被凝练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的作品在海内外拥有亿万读者,影视改编更是风靡全球。《嘉兴市志》评价道:“他的武侠小说以历史为影子,加以艺术创造,善于构思情节、塑造人物,间以社会风俗人情的描写,激浊扬清、倡善贬恶,富于伦理观念和文化色彩,其著作在海内外华人中家喻户晓。”

嘉兴人读金庸小说更是倍感亲切,钱塘潮、南湖、烟雨楼、新塍镇、安澜园等家乡元素的涌现,拉近了读者与金庸、与小说人物的距离,仿佛历史某一刻,小说里的风云起落、悲欢离合就发生在嘉禾大地上。如金庸所云,“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先生是实实在在做到了的,在其用心塑造的人物长廊中,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起一长串名字:郭靖、黄蓉、周伯通、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韦小宝……这些人物无不生动鲜活,个性明朗,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倒影。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必定也照亮过每一个少年英雄梦。于是,共情产生了,且不会消逝。


金庸之后,又一个名扬天下的嘉兴小说家是余华。

余华生于1960年,年幼时举家迁往海盐,他在海盐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1977年毕业于海盐中学,1978年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医,后因写作才华于1983年调入海盐县文化馆工作,1989年又调往嘉兴市文联任《烟雨楼》编辑。直到1993年正式定居北京之前,他在嘉兴、海盐生活了三十年左右,他常说的“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的这个家就是嘉兴,是海盐,是“文学的故乡”。

从27岁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被称赞“你已经走在中国文学的最前列了”,到32岁写出《活着》至今畅销逾两千万册,再到《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以及最新长篇力作《文城》的联动效应,余华已毋庸置疑地站在了我国当代作家的第一梯队,是大家眼中的“顶流小说家”。

余华的小说周游世界的履历也堪称漂亮,目前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而他本人还获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第二届中国版权金奖(2018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荣誉,是驰名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年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和那些璀璨的星辰一样,余华注定是载入文学史的小说家。


此外,出生于嘉兴平湖的小说家王旭烽曾凭借“茶人三部曲”(第一《南方有嘉木》、第二部《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平湖人、《柳堡的故事》电影编剧胡石言创作的短篇小说《漆黑的羽毛》《秋雪湖之恋》获1982年、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曾担任过嘉兴市作协主席的小说家黄亚洲、李森祥,以及王福基、陆明、张振刚、夏辇生、陈忠祥、朱樵、但及、詹政伟、薛荣、畀愚、吴文君、草白、王占黑、莫飞等在小说创作领域亦颇有成绩,类型文学中嘉善籍的南派三叔、秀洲的蒋话、海盐的贝客邦等人的小说创作及影视化改编均有全国性影响。嘉兴小说家,已成为浙江文坛乃至全国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嘉兴一地自古以来底蕴深厚,文脉光荣,有“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之说,干宝笔记体小说《搜神记》历一千多年传承而不衰,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却竭力鼓励更多小说家写出佳作,金庸凭一己之力架构庞大武侠宇宙以至于“凡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他们以小说的名义,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叙写了“志怪的传说”、“现实的样本”、“成人的童话”,让流淌在嘉禾大地乃至更广阔的这人世间的悲喜都留下痕迹,小说自有这般力量,小说家天生肩负这种责任。

今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将回归浙江桐乡举办,这一根据嘉兴小说家茅盾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其三十余年来评选出来的小说更是影响了无数读者,这与璀璨星河中嘉兴小说家的努力不可分割,而每一部优秀小说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中将永远散发出不朽的、生动的闪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