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苏童:《收获》杂志起步成为作家。封面不同的书是为什么?

余华、苏童:《收获》杂志起步成为作家。封面不同的书是为什么?

钰安 2023-02-10 00:26


《我在岛屿读书》文化综艺节目第二集,《收获》杂志的主编程永新受邀请做嘉宾。


苏童说:“我跟余华创作道路上,程永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伯乐”。

23的苏童1986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青石与河流》。



27岁的余华1987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说:“《许三观卖血记》一年发六个短篇,一期一个。程永新说:‘没有那个规矩。’我说:‘创建一个规矩不就行了吗?’他又去跟李小林商量,李小林也觉得是不是一期发三个,然后分两期发。那待遇比苏童高多了。

余华说:“第二期是《他们的儿子》,第三期是《许三观卖血记》。结果到第三期发稿的时候,程永新打电话说:‘发稿了,写的怎么样?’我说:‘是中篇小说’。程永新说:‘好,好,好,中篇小说好’,第四期到了要发稿了,他又来问我说:‘余华,写的怎么样?’我说:‘我写的是长篇小说’,他说:‘长篇好’,第五期,后来第六期。后来《许三观卖血记》是《收获》第六期。”

西川赞美余华说:“你简直是个‘获霸’啊。”

余华在《收获》上发表了6篇小说,没有破苏童的记录。

苏童,截止1995年发表于《收获》杂志上共发表9篇小说。

余华、苏童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


程永新谈怎样认识余华的。

程永新说:“余华他当初是我们北京的一个好朋友,推荐给肖元敏两篇余华的作品。一篇《四月三日事件》,另外一篇是《一九八六年》。我两篇一看,确实让我很震惊,《四月三日事件》整个的小说是写一个年轻人,他就预感到要发生一个事件,《四月三日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是一个虚幻的,是不存在的,它有一种哲学上的意义在里面,它跟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已经不太一样了。”



程永新谈怎样认识苏童的。

程永新说:“苏童是我的大学同学黄小初,当初他分在江苏文艺出版社,他就很欣赏苏童,然后他推荐了苏童的一个短片叫《青石与河流》。我看了《青石与河流》就几乎没改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没改过。没有办法想象这是一个年轻作家写的。我就约他写,他就写了一个《1934年的逃亡》,我们那期出来以后,文坛就整个‘炸’了。大家都去读这这一期的《收获》觉得很奇怪,怎么来了一群陌生的年轻人?然后,写法跟前面的作家又完全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我是故意就是希望能够找不同风格的人。余华的风格的,苏童的风格的,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作家,全国就有一种轰动的效应”。

苏童说:“我抄写的稿子只要有5处地方有涂改的地方,我就会撕了重新抄。这是我聪明的地方。给编辑留下好印象 。如果你的文章写的不好,写的又不整洁,编辑看都不愿意看下去。如果你的稿子很干净,编辑就愿意看下去。”

确实是这样的道理,像人穿得干净,整洁漂亮别人就愿意交往。人穿得邋遢,不干净谁愿意搭理他呢?稿子是同样的道理,给人留下好印象很重要。


内容一样,封面不一样不同版本的书是为什么?

房琪请教程永新说“像这种不同版本的书当中,编辑是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程永新轻松有趣地回答说:“余华的书它不是畅销书,他是常销书作家,因为他一直在出,它需要一些新的面貌”。

程永新这样回答,帮我们回答了疑惑。此前我认为应该是一样的封面才是正版书。时代在变,书的封面也在变,要有新鲜感。

了解余华和苏童年轻时的创作过程,他们是有天赋和才华的。余华有狠劲和才华创作了《活着》这本书,成了常销书。《活着》在国内销量超过2000万册,他自嘲是靠这本书‘活着’的。《活着》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

26岁苏童写的《妻妾成群》,改编成了张艺谋导演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余华、苏童是为文学而生的人,他们的使命是文学创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