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故乡”系列之三:海盐因为余华,不止是嘉兴的海盐,还成为了中国的海盐、世界的海盐(熊芬兰)





6月17日上午,嘉兴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书香海盐 阅享共富”全民阅读启动仪式在海盐县沈荡镇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海盐籍著名作家余华出席活动,并作主旨演讲。之后,“文学与故乡”——余华作品品读会举行,来自hth官方 、嘉兴学院、嘉兴南湖学院的高校教师、文学博士以及嘉兴五县两区的作家代表参与活动,畅谈余华作品。品读会活动由海盐县委宣传部、海盐县文联、沈荡镇党委联办,周伟达担任主持人。和平路口公众号陆续推出当天品读会发言精选,与读者诸君交流分享。




作品立住了,故乡就立住了

熊芬兰


作者简介熊芬兰,女,80后诗人,湖北汉川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嘉兴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爱那么短 遗忘那么长:33位西方文学艺术家的才与情》、英译汉译著《忏悔录》等。



余华的海盐,正如乔伊斯的都柏林,哈代的多塞特郡,福克纳的奥克斯福,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苏童的香椿树街。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威廉·福克纳都以书写自己的故乡的风土、人物和故事闻名。哈代几乎全部的小说都属于写故乡的“威塞克斯小说”。他写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乡村节节败退,传统习俗、观念和作为传统化身的男男女女,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期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痛苦,他们令人唏嘘的遭遇,连同神秘的爱敦荒原,和那些美丽的自然山水,却永远地活在了哈代的笔端,也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


哈代的故乡,是英国西南的多塞特郡,小说中无数的乡村,教堂,小镇,麦地,奶牛场,都能在当地找到地点原型。出没在小说中各种人物,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都相信当地的各种迷信观念,参加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像苔丝这样的女子就是当地的地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大自然的女儿”。


相比于哈代,福克纳的故乡地域更加广阔。虽然他的小说写到的只是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县,但是呢又可以把它放大到整个美国的南方。他写了十几部长篇和九十多个短篇小说。美国南方100多年的历史变迁,南方白人黑人的家族历史,都投影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当中。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他们之所以在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是因为他们用如椽大笔探讨了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余华老师笔下,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很多大事件、大运动都有涉及,或者将大事件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借此推进人物命运的进展与突转。他的作品写到武原镇、千亩荡、沈荡、天宁寺、杨家弄等等海盐地名,我想,余华的作品,和哈代一样,福克纳的作品,不是为了给地方历史做传记,不是单纯为了记录民风民俗,而是为了写那些特殊情境下让他自己感到刻骨铭心的人和事。比如对特殊历史情境下人的苦难的关注、对苦难的消解,对生存、对生存的无奈的自我开解自圆其说,对生命本真的追求,等等。历史的灰尘落在了个人头上,而余华把这些“灰尘”和“灰尘”的回响写了出来。


第二,作品立住了,故乡就立住了。哈代写出了苔丝、裘德这样让人难以释怀的人物形象,福克纳写出了《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班吉、昆丁,《我弥留之际中》中的艾迪、达尔、朱厄尔,《去吧,摩西》中的艾萨克和山姆·法泽斯这些让人久久不忘的人物,余华写出了《活着》中的福贵、家珍,《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兄弟》中的李光头、《文城》中的小美等等深入人心的人物——正是因为作家对这些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如此地深刻,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感受和认识这些人物活动的地点,也就是作家的故乡。故乡的空气造就了这些作家,作家对故乡的爱和对故乡的恨都是如此地强烈,于是他要拥抱故乡,又想逃避故乡。他要用文字的记忆留住已经消失的故乡,因为眼前陌生的故乡不是他熟悉的过去的故乡,他要用神奇之笔塑造全新的故乡。放眼当前文坛年轻一辈的作家,也是如此。班宇的《冬泳》立了起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就立了起来;陈春成的《竹峰寺》立了起来,福建闽东的山林就立了起来……


第三,作家虚构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是互相渗透的。《百年孤独》中写过,小说中那场被宣传机构刻意掩盖和抹消的屠杀香蕉公司罢工者的故事,是哥伦比亚历史上在马尔克斯故乡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是具体死难人数已不可考,后来人们相信具体人数就是马尔克斯小说中写到的3000多人,甚至把它写进方志。人们也相信,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这些死者都被丢进火车,拉到海边丢进了海里。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也是作家影响故乡的一个例子。今天人们想要了解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历史,想要了解哥伦比亚的历史,很多学者都会推荐我们先去看福克纳的小说或者马尔克斯的小说,这是鲜活的、历久弥新的历史,是体现在作家艺术结晶里面的故乡,是作家塑造的故乡。故乡塑造了作家,另一方面作家也反过来塑造了故乡。这方面,在座的各位作家都结合作品做了比较到位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浙师大hth官方网站 史料丰富,研究成果颇丰;周伟达老师的《余华与海盐》,梳理了余华与故乡海盐方方面面的关联,这些都非常有意义。故乡海盐给了作家余华很多的滋养,而余华给我们海盐带来的,是文学的海盐,文化的海盐,他的作品中的海盐印记和江南印记,是不会磨灭的。海盐因为余华,不止是嘉兴的海盐,还成为了中国的海盐、世界的海盐。


本发言见微信公众号“和平路口”


责任编辑:周伟达

整理上传:孙伟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