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术工作坊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原标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奖掖年度论文佳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术工作坊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年07月08日14:00


7月8日至9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术工作坊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8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举办2021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计蕾,以及来自线上线下的与会嘉宾、获奖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全体编辑共30余人出席仪式。



经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的投票,7篇论文获得2021年度论文奖,分别是张旭东《在时间的风暴中叙述——读余华的<兄弟>》(第2期)、李哲《<山乡巨变>:革命“深处”的潜流》(第4期)、何浩《“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第7期)、高华鑫《“革命”的多义性——思想史中的“丸山鲁迅”》(第10期)、周展安《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第12期)、苏心《“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第3期)、夏寅《<语丝>体制之形成与北京的报刊出版——关于“同人杂志”与“小周刊”》(第5期)。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自创立以来,始终站在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前沿,一代代编辑、作者不断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以保持刊物的学术品格和学术活力。《丛刊》一直坚持严格的学术评审机制,力求公正对待所有学人的成果,既高度重视成就夙著的学者的研究进展,也对青年研究者的探索满怀期待。李敬泽说,自2021年度起,《丛刊》在年度评奖中设立“博士生奖”分项,从在读博士乃至硕士的论文中择优评选,旨在鼓励学界青年才俊的研究与批评,及时发现和肯定有才华、有创见的学术新人,并进一步为青年学者和青年批评家搭建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的学术平台。此外,在以往的评选中,已获奖的作者不再考虑,但从今年起,获奖时间超过两年的,则一视同仁纳入评奖范围。李敬泽希望《丛刊》年度论文奖办得越来越好,既充分展现刊物的年度成果,也成为促进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颁奖仪式现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宣读授奖词。李敬泽、陈晓明、程光炜、计蕾、李云雷、杨庆祥、张翔为获奖作者颁奖。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及东亚系教授张旭东、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展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李哲、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夏寅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代表获奖者发言。


颁奖仪式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两个世纪之间的九十年代”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分为圆桌会及三场大会报告,与会学者就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语境与文学状况、20世纪末知识分子表述和文学学术话语实践、回眸20世纪90年代重要文学作品、如何更新当代文学史的话语体系等话题展开讨论,重审九十年代文学的历史意识和审美经验,对相关的文学史命题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与厘清。



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授奖词


◈ 张旭东|在时间的风暴中叙述——读余华的《兄弟》(第2期)


论文从“故事编码”和“情动编码”双重结构对余华的《兄弟》做了出色的分析,自如地调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经验与理论,深入解析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肌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创造性,在方法上也具有示范意义,是目前为止对于余华的《兄弟》解读得最深入透辟、最具启示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批评论文。


◈ 李 哲|《山乡巨变》:革命“深处”的潜流(第4期)


论文对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空间构造和丰富的话语层面的讨论,新见迭出、令人信服。贯通文学和历史的方法勾连出重要的历史脉络,触及了革命、文学互动关系中较为核心的问题。为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文学的某些重要面向提供了方法上的范例。


◈ 何 浩|“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第7期)


论文从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入手,细腻地揭示出文学在特定历史时刻中不易被察觉、被显形的理论-观念-政治-社会-文学等生成机制,具体辨析了作品的展开路径和结构,以此展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供的政治动能如何作用于作家、社会,进而作用于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将宏观方法论视野和微观史学理论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相结合,是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思路的有力实践。


◈ 高华鑫|“革命”的多义性——思想史中的“丸山鲁迅”(第10期)


论文在1950—1970年代日本思想史的视野中,将丸山昇的鲁迅研究语境化,从其实证性学术方法的背后读出思想性和历史感。抓住“革命人”的核心概念,指出其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及与日本现代学术史的关系。文章提示了中日思想史之间一些潜在的共通课题。


◈ 周展安|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第12期)


论文在全面把握章太炎学术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把《国故论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进行考察。作者干脆地略过文学,而力求系统、深入、独立地阐发章太炎诸子学,不著一字,反而触到中国现代文学与章氏思想同样专注于“事”(实践)的底蕴。论文既是对章太炎研究的推进,也示范了在传统内部发现传统的学术进路。


博士生奖


◈ 苏 心|“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第3期)


论文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避居牯岭作为一个特殊事件,认为“牯岭时刻”不仅是一个充满政治意味的“滞留”选择,也预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茅盾的诞生。文章对时代环境的复原非常精细,不仅史料翔实,且对沈雁冰的牯岭记叙的领悟和解读体现了知人论世的洞察力。


◈ 夏 寅|《语丝》体制之形成与北京的报刊出版——关于“同人杂志”与“小周刊”(第5期)


论文以《语丝》为个案,在文学史和新闻传播史的交叉点上,细致周密地分析这本刊物的结社、出版、版面等情况,从同人刊物和“小周刊”形式勾勒出了出版场域中一份刊物的形成机制,并由此扩大到对当时北京的报刊出版体制的分析。史料严谨,论述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