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中国当代作家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60年4月3日中午,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
1967年至1977年,先后就读于海盐县向阳小学、海盐中学,在此期间他通过海盐县图书馆的书籍、街道上的大字报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1978年3月,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由于向往海盐县文化馆的工作,19岁的余华开始尝试写作。
1979年,赴宁波进修口腔科,期间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对他的早期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年的余华
1983年1月,在《西湖》杂志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2月,在当时影响较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
1984年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小说。
1987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杂志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短篇小说作品。
1990年,通过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除读书之外,还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
1991年,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出版;同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
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 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该书讲述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1998年6月,凭借长篇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0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
2001年,参加澳大利亚悉尼文学节和爱尔兰都柏林作家节。
2002年,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5年8月,推出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同年,获得第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6年3月,推出小说《兄弟》的下半部。
2008年5月,出版《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等随笔集;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10年5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2013年6月,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
2015年1月,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
2021年2月,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2021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2年4月,海盐县特聘请余华担任海盐县文化大使。
创作特点
1苦难意识
余华小说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余华一方面通过对贫困与饥饿生存图景的描摹,展现出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深化对苦难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场景,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疤,将苦难渲染到极致。
2宿命现象
宿命以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生死遭际。余华通过对宿命现象的大量演绎揭露了宿命的渊源和内涵,当人的欲望、罪恶、贫瘠和荒诞成为无以挣脱的命运枷锁时,如何实现对宿命的超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语言特色
余华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断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用音乐语言特点来丰富自己的小说创作,从而使自己的小说语言充满了音乐节奏与韵律,句子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余华小说的语言幽默是极端反差中的灰色幽默,是一种零度情感叙述,这种幽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人物评价
余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地表达出来。其次余华具有在小说中施放烟雾弹和在烟雾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么超卓。上述两方面的结合,正如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的一批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于是余华便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作家莫言评)
余华是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等小说以对人性尖锐而冷酷的审视引人注目,在文学观念、审美姿态、叙述方式上对传统文学形态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余华还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早真正在文学本体意义上“走出去”的作家,某种意义上,他纠正了西方世界面对中国文学作品时通常只热衷“读中国”而不愿“读文学”的偏颇。(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评)
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着“窄如手掌,宽若大地”的伟大作家的胸怀和情怀,有情感,还有一种特别深沉、特别广阔的东西在里面“活着”。(导演孟京辉评)
当所有的中国作家都不正面去面对中国现实的时候,是余华在正面面对。仅此一点,我们所有人对余华都应该保持一种尊敬的态度。(作家阎连科评)
编辑:王美晴
排版:王美晴
校对:王利利
本文来源:吕梁学院逸夫图书馆图管会新媒体,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