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忆赵桂芸老师
蒉坚亮
今年的春,来得晚。3月6日傍晚,接到灵灵的电话,她哽咽的嗓音告诉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她的妈妈,我们可敬的赵桂芸老师已经走了,永远地走了……
8日下午,上海龙华殡仪馆,作为赵老师此生首届学生之一的我,与来自浙、沪两地众多学弟学妹、她的亲朋好友们一起,为她送了最后一程……返杭路上,忆起40年前的少年往事,不禁感慨无限:岁月如烟,生命如花!赵老师,一个无数学生心目中慈母般可亲可敬、质朴而又伟大的知识女性,她的一生既是我们这个国家大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命运的真实纪录,又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善良美好的形象体现!
记忆把我带到了40年前……
那是1968年的春天,在杭嘉湖平原东隅海盐县欤城乡一个叫吕冢的小集镇边上,尽管这里是远离北京的一个普通水乡小村,但村庄地头,无不例外地也在抓阶级斗争,也是一片红宝书、红语录、红色旗帜和红色口号的红色海洋……我自1966年小学毕业后正赶上“文革”开始,全国处处停课闹革命,初中没地方读了,到生产队里劳动了一年半。忽然在一个中午,生产大队革委会传来了个消息:上级决定在吕冢小学的基础上办“戴帽子”初中班,我可以去读初中了!于是,在这个仲春的一天下午,我来到了我的初中母校——一块空地上搭起的一座草棚教室:吕冢完小初中班。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赵桂芸老师——一位刚从杭州大学中文系分配来的语文教师。
以后,才慢慢知道,赵老师是山东人,父亲是山东南下干部,曾在浙江省农业厅工作,后来到了天台县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我曾在赵老师寝室桌子的一本书上,看见过“赵新吾”的签名,字迹俊逸。她说,这便是她爸爸的名字。赵老师在杭大中文系读书时,因患肾病,曾休学过一段时间,所以刚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开始,在学校又呆了一年多才正式分配工作来到这里。
赵老师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秀发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她的头发黑得发亮,扎成两条大辫子。她面目清秀,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一口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得流利而脆脆的。
她可是全校老师中最为正宗的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全校师生们都很敬重她,而且喜欢接近她。因为她性格开朗,为人又特别热情,没有架子,对学生又特别关心、亲切。
开课后不久,这届学生被分成了两个班,赵老师担任了另一个班的班主任,但仍给我们这个班上语文课。尽管当时我们都没有课本,教材是《毛主席语录》,但赵老师上课仍很认真,课余时间更是诲人不倦。同学们都很喜欢与她聊天,向她请教;而我则更喜欢听她讲大学生活的情况,讲杭州、讲山东、讲她的亲友她的同学……这些闻所未闻的人和事,满足了一颗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少年的心。
那个年代,全中国一片文化沙漠。求知的欲望和少年的好奇,让我把赵老师从杭州带来的几本如《鲁迅全集》《词辞集注》之类的书籍当成了荒漠中的清泉和绿荫。多少个傍晚,我在煤油灯下捧着从她那里借来的书籍如饥似渴地读着的时候,心里不由地产生对她的一种深深的感激……
若干年后,从我在报纸上发表第一首诗,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散文、第一篇小说,一直到调至《江南》当编辑,并在全国评比中得了一等奖,赵老师得知消息后都很高兴,说我是她学生中的第一位“作家”;而我则对她一直心存感恩之心。在“草棚中学”读了三个学期的初中,与赵老师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由于所处特殊年代,有些经历和感觉却很特殊:1969年4月,是赵老师利用她在杭州大学读书时的一些老师、同学的关系,竟组织了学校里自愿参加的三十几位同学到杭州去“学军”春游。先坐水乡的小轮船到海宁的硖石,再转坐火车到杭州。这对我们这批全是第一次出远门的农村少年来说,其新奇和激动,不亚于现今去参加星际旅行。记得那几天晚上全住在浣纱河边开源中学的教室里,因自带铺盖故全部免费,类似红卫兵大串连时的待遇。当然,这全凭的是赵老师的关系和面子。那时杭州市中心的浣纱河还在,水也清,居民们都在河埠上洗衣、淘米。河边小店里花一毛钱吃的阳春面,是我这辈子记忆中味道最好的午餐。然而,印象最深最美的是:赵老师在那天既作领队又当导游,带着我们徒步绕西湖走了大半圈。在苏堤,我平生第一次亲近了西湖水;登高初阳台,赵老师手指着远处杭州大学的那片楼房告诉我们,这就是她的母校……
这次杭州之行,让我初次领略了杭州的美,并在心田里播下了向往杭城的希望之种……
在杭州工作生活近30年了,回忆往事,觉得此生能在天堂般的杭城居住,亦是幸运。对此,我很感谢两个人:一是赵老师,是她组织的这次旅行,触发了我少年时期对杭州的强烈向往;二是余华,这位在文坛颇享盛名的作家,在他还是小伙子时的几句话给我出的一个主意,使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进杭工作的机会。
赵老师一生对人真诚,心地善良,从没知识分子的架子,也不摆师长的威严。她视学生为子弟,对学生家长也极为和蔼。记得她曾和我的班主任许玲珍老师一起到我家家访,对我妈做的炒南瓜之类的普通家常菜也赞不绝口。那时,学校四周方圆十多公里的乡亲们都知道她、认识她,不分长幼都亲切地叫她“赵老师”。
初中毕业后,我先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代课老师,后来去了广播站、文化馆、省文联,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赵老师也在后来调到了海盐二中工作,与上海华东医药设计院可敬的张端恒先生结了婚,并生了可爱又聪明的女儿张晶灵,再后来,她也调到了上海……
她的一生,似乎是平凡的、质朴的,但其实是伟大的、灿烂的!因为她有完美的人格、真诚的爱心,对工作负责,兢兢业业,乐于贡献;从教大半辈子,桃李满天下……她虽然走了,但她对社会的贡献,对亲人和学生的满腔爱心却长留于世,令人无限缅怀!
如今,斯人已逝,但师恩长在!谨以此文,纪念平凡而又伟大的赵桂芸老师。
写于2008年4月8日
(作者系海盐欤城吕冢完小初中1968届学生,曾任《江南》《新农村建设》等期刊编辑)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和平路口”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eB9kb7xcjrlAI6VIVXjdw
整理上传:孙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