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内地作家余华书展讲座万人空巷
中评社香港7月23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内地著名作家余华昨日在香港书展举办“文学自由谈”讲座,掀起香港“余华热”,讲座现场万人空巷,更有读者为一睹余华风采,等足四个小时。虽然现场安排被指不尽如人意,但余华书迷表示,“为余华值得”。
讲座现场非常火爆,余华妙语连珠,用字浅白,却都是真知灼见。上半场主要讲述其笔下的男人形象,下半场主讲女性。据瞭解,上下两场讲座加起来约有6000人参加。
内地作家余华生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记》、《兄弟》、《第七天》,以及近年的《文城》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欧美和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余华评价写作之旅中的写作者,始终肩负着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却不能照顾到每一个读者的感受,“比如今天的讲座聚集了3000人,但3000人看法各有不同,如若一本书只有一位读者,大可以打电话给这位读者问他喜欢看什么。”
“文学创作的过程,我最不愿的就是重复自己。”他形容自己是“慢热型”作家,写作一本《文城》便历时21年,“我写完《许三观**记》的时候就开始构思《文城》,但没写完之时又去写了《兄弟》和《第七天》,断断续续地写,其后又重拾《文城》继续写。”余华表示:“每天都会有灵感产生,关键是是否已做好准备。”
谈及其代表作《活着》,余华说他写这本书主要是反映人与命运的勾连。书中的男人徐福贵,别人都觉得他很惨,但他自我感到的却是幸福,“我想说明,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并非别人的看法。”
在余华看来,表达人性就是表达其社会性。诸如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文城》中的小美,“小美是我写作路上最具挑战的一个角色,她有不好的地方,但却令人恨不起来;瞭解她,就要充分瞭解她所处的时代。”
至于小美的社会性,以及不少读者问到的问题,为何女主人公小美没有回到林祥福和女儿的身边,余华回应道:“小美从一个良性关系的服从者成为一个主导者,其人生选择也是跟当时的社会规则息息相关,当时的社会不少女性还是会选择自己的原配。”
昨日讲座结束之后,余华耐心细致回答现场一众读者的问题,当提及他本人对主办方安排时,余华再三表示歉意,并感谢读者的专程赶来,但亦表示,出于消防安全考虑,现场不能容纳太多人。
·不用AI写作 因会迷失自我
自从AI出现,甚至开始“写作”时,不少名作家都会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余华亦不避言,在他看来,“我不会用AI写作,因为它会把我带入黑暗。如同邯郸学步,自己原本的步伐也不会了。”余华认为毋须抱以恐惧看AI,因为它只能表达人类已拥有的知识,但永远无法表达未知和命运,“只要命运未可知,人类社会还是有希望。”
现场有年轻人问余华,如何冲破社会束缚?余华指出,自己年轻时也不喜欢老一辈人的说教,因为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经历不同。时下年轻人才最清楚自己要做的事,要走的路,“找到出路就冲出去。”
来源:中评网 2023年7月23日